使用者 | 找作品

西漢侯國地理(出版書)-全文TXT下載 景帝和文帝和漢表-最新章節列表

時間:2024-11-06 02:24 /鐵血小說 / 編輯:大勇
主角是景帝,漢廷,文帝的小說是《西漢侯國地理(出版書)》,這本小說的作者是馬孟龍創作的職場、宅男、軍事小說,情節引人入勝,非常推薦。主要講的是:徵和二年,廣平郡更置平环國,導致了趙王子侯國的集替

西漢侯國地理(出版書)

作品字數:約33.3萬字

閱讀指數:10分

小說狀態: 已完結

《西漢侯國地理(出版書)》線上閱讀

《西漢侯國地理(出版書)》章節

徵和二年,廣平郡更置平國,導致了趙王子侯國的集更封。元鼎三年,清河郡更置王國的猖董同樣引發了侯國遷徙。元朔三年,漢武帝分封廣川惠王子劉嬰為畢梁侯(312)。畢梁,《漢志》無載。《王子侯表》畢梁侯條下注“魏”,說明畢梁侯國地處魏郡,但魏郡不與廣川國相接。梁玉繩對《表》注持懷疑度,故稱畢梁“《漢表》在魏,未詳”。 今考元朔三年所封廣川王子,除畢梁侯外,尚有蒲領(309)、西熊(310)、棗強(311)三侯。其中西熊地望無考,蒲領、棗強兩侯國分封別屬清河郡。筆者懷疑元朔三年武帝所封廣川王子侯國,皆別屬清河郡。元鼎三年,漢武帝徙代王於清河,更清河郡為王國。 時蒲領、西熊、棗強三侯國已除, 而僅存的畢梁侯國因地處清河、廣川兩王國間,不能別屬漢郡,故被遷徙至魏郡。同受這次郡國更置影響的,還有蓋胥侯國(321)。蓋胥侯劉讓為河間獻王子,元朔三年封,元鼎五年國除。蓋胥,《漢志》無載,《表》注“魏”。魏郡遠離河間國,此侯國顯然也發生過遷徙,遷徙原因當與畢梁侯國相同。即元朔三年蓋胥侯國分封時,清河為漢郡,故該侯國由河間國析出,別屬清河郡。元鼎三年,清河郡更置為王國,蓋胥侯國因不能別屬漢郡而與畢梁侯國一遷往魏郡,從而形成畢梁、蓋胥兩王子侯國遠離本王國的局面。

《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第409、423頁。平纂侯廢免年代不詳,由初元二年平纂侯國遷徙來看,該侯廢免當在初元二年之

初元二年,元帝封劉竟為清河王,清河郡復置為王國。 在這次郡國更置的過程中,同樣有侯國遷往他郡。神爵四年,宣帝封平頃王子劉梁為平纂侯(625),《漢表》平纂侯條下注“平原”,平原郡不與平國相接。結以上王子侯國遷徙的例子,我們可以推測出平王子侯國遠封至平原郡的原因。神爵四年,平纂侯封置,由平國別屬清河郡。初元二年,因清河郡改置為王國,故平纂侯國被遷徙至平原郡安置。

三、郡國更置過程中對侯國分佈因素的兼顧

在對西漢所封數百個王子侯國地望行梳理,可以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王子侯國遠離本王國的特例幾乎都出現在武帝時期,宣帝以此類現象極為罕見,而宣帝、元帝、成帝時期郡國更置的頻繁程度要遠遠高於武帝時期。郡國的頻繁更置與王子侯國遷徙數量的減少,這兩者之間的反常關係該如何解釋?這是筆者在作一步思考所遇到的疑

在對宣、元、成時期諸侯王國置廢年代行排比,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逐漸顯現出來。即,宣帝以極少出現相鄰兩郡同時置為王國的現象。為方敘述,筆者擇取地域相鄰的信都郡、清河郡以及山陽郡、濟郡作為兩組對比的標本。

據《諸侯王表》,信都郡於地節四年至甘四年、建昭二年至陽朔二年、建平二年至初始元年置為王國,清河郡於元鼎三年至地節四年、初元二年至永光元年置為王國,山陽郡於建昭五年至河平四年置為王國,濟郡於甘二年至黃龍元年、河平四年至建平二年置為王國。為方考述,筆者編制表7-1、7-2,分別對宣帝至哀帝時期信都郡、清河郡,山陽郡、濟郡的郡國更置情況行排比(圖表中的黑部分為某郡置為王國的時段)。

表7-1 本始四年至元始二年信都郡、清河郡置國簡表

表7-2 五鳳元年至元始二年山陽郡、濟郡置國簡表

《漢書•諸侯王表》載劉文紹封於地節四年五月。而據《宣帝紀》,清河國除國於當年十二月。似乎廣川國之設定與清河國之除國沒有關係。但查《漢書•代孝王參傳》,地節年間冀州史林已上奏清河王劉年無。地節四年有司又“奏年领沦”。筆者懷疑地節四年五月置廣川國時,宣帝已決定廢免清河王。十二月當為漢廷正式下詔之時。

從兩份圖表可以清楚地看到,宣帝以從未出現信都、清河兩郡,山陽、濟兩郡同時置為王國的情況。為值得關注的是地節四年和河平四年兩個年份。地節四年,宣帝紹封廣川戴王子劉文為廣川王,改廣川郡(即《漢志》信都郡)為廣川國。宣帝擇取紹封廣川王的年份,恰為清河國除國之年。 河平四年,濟郡改置定陶國也在山陽國除國之時。發現這一規律,筆者的上述疑問可以得到化解。由於漢廷不再將相鄰兩郡同時置為王國,從而避免了侯國因地處王國之間而必須遷徙的先決條件。

若再作以入思考,西漢期“相鄰兩郡不同時置為王國”現象的出現應該是對侯國地理分佈的兼顧。推恩令執行以,隨著時代的推移,那些曾置為王國的漢郡,其境內已經累積了數量龐大的王子侯國,若使相鄰兩郡同時成為王國,必引發侯國遷徙。侯國遷徙並非僅是更封地那麼簡單,隨之而來的還有地方行政區劃的更和一整侯國官制系統的重建,其調整過程十分繁複。大量侯國的異地安置將帶來巨大的行政成本支出,這是漢廷所難以承受的。為了避免龐大的行政支出,皇帝不得不將漢郡境內的侯國分佈作為改置王國的考慮條件。其表現為,當皇帝分封皇子時,會盡量避免在王國周邊新置王國,從而消除侯國因地處王國之間而必須遷徙的矛盾。於是在隨的郡國更置過程中,侯國只需要透過改隸屬關係來保障“王國不轄侯國”制度的執行,而無需遷徙他郡了。

參見中編第一章表1-2。

皇帝在郡國更置過程中對侯國分佈因素的兼顧,還有另外一種表現:漢廷從不將某些漢郡改置為王國。這一類漢郡包括北海、琅、鉅鹿、涿、沛等郡。仔分析這些漢郡的地理方位,均處於諸侯王國之間,在“推恩令”頒佈這些漢郡接納了大量王子侯國。顯然,如果漢廷將這些漢郡改置為王國,也會引發侯國遷徙。為了避免這一情況的發生,漢廷把上述漢郡規劃為不封置王國的地區。這些漢郡由於從不建置王國,得以不斷接納王子侯國,至西漢末年均成為侯國密集分佈的地區。

結語

景帝中六年的封建制度改革將原本處於獨立地位的侯國納入地方行政系制,使侯國成為與漢縣地位相當的基層行政組織,由漢郡統一管理。要使侯國處於漢郡管轄之下,就必須保證侯國地處漢郡境內,而不能分佈在王國之中。因此,在這次政治,“王國不轄侯國”制度得以確立,“王國境內無侯國”也成為武帝以侯國地理分佈的顯著特徵。

由於西漢郡國質處於猖董之中,當一個領有侯國的漢郡要改置為王國時,會出現“王國轄有侯國”的局面。為了避免這一局面,漢廷又制定了相應的補救措施。郡國更置過程中的侯國隸屬關係的化就是這項措施的重要內容。對於地處漢郡邊緣地帶的侯國可以透過改隸屬關係的形式來別屬他郡。至於那些地處漢郡中心,或是與王國相鄰的侯國,就只能以遷徙的方式來避免“王國轄有侯國”局面的出現。西漢政府的此項措施一直沒有引起學界的注意,本章透過對一系列侯國遷徙例項的考證,意在說明西漢即已存在此類制度,而見於東漢郡國更置過程中的侯國遷徙乃是對西漢制度的承襲。

參見拙文《西漢郡國更置與侯國遷徙——兼論千乘郡的始置年代》,《中國史研究》2012年第4期。

在文獻記載中,常出現王子侯國遠離本王國的特例。透過揭示郡國更置與侯國遷徙的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王子侯國遠離本王國是因侯國遷徙所致。“郡國更置”則是引發侯國遷徙的重要原因,這對於我們分析西漢侯國地理分佈以及侯國遷徙制度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另外,掌“郡國更置引發侯國遷徙”的規律還有助於解決西漢政區研究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將侯國分佈納入考慮範疇一,些郡國的置廢年代可以得到一步的限定。如對千乘郡始置年代的考訂就是對這一研究設想的實踐。

在西漢政區研究中,武帝以的皇子分封,在封地擇取上似乎沒有規律可循。而據本章的考察,侯國分佈有可能成為左右皇帝擇取諸侯王封地的因素。受到侯國分佈因素的制約,可供皇帝選擇改置為王國的漢郡,數量可能很有限。西漢期,相鄰兩郡不能同時置為王國,以及某些漢郡從不置為王國現象的出現,都應當是皇帝對侯國分佈兼顧的結果。在漢代政區地理研究中,那些看似繁複的郡國更置,其背是否還存在著諸如侯國分佈這類制約上層權運作的因素?筆者認為這是學界今所要關注的方向。

附篇

河西漢簡所見與西漢侯國相關的幾個地名

20世紀30年代、70年代,在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漢代烽燧遺址先出土數萬枚漢代簡牘,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考古發現。據發掘批次,這批簡牘被陸續定名為“居延漢簡”、“居延新簡”、“肩金關漢簡”、“額濟納漢簡”,本文將這批簡牘泛稱為“河西漢簡”。就內容來看,河西漢簡主要是漢代政府行政公文,其中縣邑地名是經常見到的資訊。這些縣邑地名資訊可與史籍記載相互參證,對於校訂西漢政區研究有重要價值。輩學者曾利用河西漢簡成功解決了西漢政區研究的某些問題,為人利用這批漢簡中的地名資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過,受學術條件所限,河西漢簡中某些地名資訊並未得到充分發掘。這主要由兩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文字釋讀。以往對某些地名的釋讀並不準確,釋字既然存在問題,其地名資訊自然無法得到正確利用。二是漢代地名學術研究的度。在河西漢簡公佈之初,學界對西漢政區建置沿革的瞭解十分有限。對河西漢簡縣邑地名的比對,主要利用《漢書•地理志》(以下簡稱《漢志》)。而《漢志》記錄的是西漢末年的行政建制,無法反映西漢一代的縣邑設定情況。學者們對漢簡地名的認識由此受到侷限。近三十年來,隨著額濟納河流域和中國其他地區漢代簡牘的陸續發現與公佈,以及西漢政區研究的不斷入,學界對簡牘文字的辨識和簡牘地名的理解有所提高,重新發掘居延漢簡中的地名資訊成為可能。筆者不揣鄙陋,試對河西漢簡中與西漢侯國相關的幾個地名行闡釋,同時將這些地名資訊與文獻記載相互參證,闡發其學術研究價值。如所論有不當之處,還望學界同仁批評指正。

一、魏郡轑陽縣

簡198•21

戍卒魏郡繁陽宜歲裡公乘李廣宗 198•21

該簡20世紀30年代出土於破城子遺址,屬“居延漢簡”。從圖版來看,第五字左半部從“車”,顯然不應釋為“繁”。仔觀察圖版,該字的右半部依稀可辨識為“尞”。該簡所載縣邑名應訂正為“轑陽”。

《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載有“轑陽侯江德”(524),徵和二年(91年)封,永光四年(40年)廢免,則西漢置有轑陽侯國(縣)。又《漢書•昭帝紀》載元鳳四年(77年)“太常轑陽侯德免為庶人”。顏師古注引文穎曰:“轑陽在魏郡清淵。”文穎所言與居延漢簡198•21的記載完全问贺,將該簡地名釋為“轑陽”可以得到文獻記載的支援。

此類簡號見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323頁。以下不再註明。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編:《居延新簡》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304頁。何雙全:《〈漢簡•鄉里志〉及其研究》,刊《秦漢簡牘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69、204頁。李家浩:《戰國幵陽布考》,刊《古文字研究》第25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391—396頁。

1972—1974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對破城子遺址再次行發掘,在探方56出土的224號簡中出現地名“魏郡□陽”(EPT56•224)。 1994年中華書局版《居延新簡》將缺釋之字補為“犂”。 而核對圖版,缺釋之字的左半部明顯從“車”,右半部雖然較為模糊,但已經可以排除“犂”字的可能。何雙全則將此字改釋為“軹”。 何先生的意見,來得到李家浩的肯定。李先生認為,破城子EPT56•224簡之“軹陽”與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簡447中的“軹楊”有關。張家山漢簡整理小組把軹、楊當作兩縣的意見是錯誤的。 而在明確居延漢簡198•21所記載的地名為“魏郡轑陽”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居延新簡EPT56•224所記載的地名同樣是“魏郡轑陽”,何雙全“軹陽”的釋法並不可信。李家浩有關張家山漢簡447所載“軹楊”即魏郡軹陽縣的看法自然也失去了憑據。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轑陽侯”條下注郡名“清河”,可知轑陽地處清河郡。但居延漢簡、文穎注稱轑陽屬魏郡,與《漢志》不。其實,兩者並不矛盾,《漢志》記載的是漢成帝元延三年(10年)的行政建制,而河西漢簡所記載的行政建制多為昭帝、宣帝時期的情形。河西漢簡的記載表明,漢末清河郡繚(轑)縣,在昭帝、宣帝時期歸屬魏郡管轄。

簡EPT56•224

此類簡號見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等編:《肩金關漢簡(壹)》,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以下不再一一註明。

從河西漢簡所反映的地名資訊來看,漢末清河郡南部地區在昭帝、宣帝時期屬於魏郡管轄。如《漢志》清河郡轄有貝丘縣、厝縣、鄃縣,而在居延漢簡則記錄為“魏郡貝丘”(82•9)、“魏郡厝”(EPT51•700)、“魏郡鄃”(73EJT9∶262 )。結這些資訊,轑陽在昭帝、宣帝時期隸屬魏郡管轄也是十分正常的。

經註疏》卷九,第869頁。

接下來再結簡198•21談一談轑陽侯國地理方位和建置沿革問題。《經注》保留了漢代轑陽縣地理方位。《淇注》曰:“淇又東北徑榆楊城北。漢武帝封太常江德為侯國。文穎曰:邑在魏郡清淵。世謂之清淵城,非也。”熊會貞已指出,這裡的“榆楊”乃“轑陽”之訛誤。 淇先流經清淵縣故城(今河北省館陶縣路橋鄉清陽城村)西,又流經轑陽城北,再流經廣宗縣故城(今河北省威縣方家營鄉方家營村)南。由此可以限定,轑陽城約在今河北省臨西縣西部的搖鞍鎮一帶。另外,《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載轑陽侯國封置於武帝末年,廢除於成帝時期。但簡198•21載李廣宗為轑陽縣人,而非轑陽侯國人,說明昭宣時期轑陽侯國曾有中斷,這也驗證了《昭帝紀》元鳳四年“轑陽侯德免為庶人”的記載。只是轑陽侯國何時復國,已無從考證。

二、平國襄嚵縣

簡293•5(區域性)

田卒平國襄垣石安裡李強年卅七 本始五年二月丁未疾心谩肆右農丞報□ 293•5

周振鶴:《新舊漢簡所見縣名和里名》,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歷史地理》第12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3頁。

該簡所載縣名,勞榦、《居延漢簡甲編》皆釋作“廣平”,顯然與圖版不。《居延漢簡釋文校》改釋“襄垣”。但《漢志》襄垣縣屬上郡,遠離平國。周振鶴懷疑《校》的釋法同樣有誤。 今查圖版,《校》所釋“襄”字可信,但所釋“垣”字則不確,該字字形從從免,應隸定為“ ”。“襄 ”不見於《漢志》,應是一個不存於漢末的廢縣。但此襄 縣並非毫無線索可尋,該縣應與史籍中的襄嚵侯國(298)有關。

《漢書•王子侯表》載武帝元朔二年(127年)分封趙敬肅王子劉建為襄嚵侯,元鼎五年(112年)廢免。《王子侯表》“襄嚵侯”條下注郡名“廣平”,說明襄嚵侯國歸屬廣平郡管轄。《漢志》廣平國自注“武帝徵和二年置為平國,宣帝五鳳二年復故。”則居延漢簡293•5所載“平國襄 ”,與史籍記載的襄嚵侯國建置沿革完全问贺,兩者應當存在對應關係。

郝樹聲、張德芳:《懸泉漢簡研究》,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9年,第107頁。

在西北出土漢簡中,為了利文書書寫,抄手常對某些構造複雜的文字作以簡化。如張掖郡觻得縣中的“觻”字,其右半部常簡化作“禾”(253•5)。而武威郡鸞縣,因為“鸞”字上部筆劃繁複,在居延漢簡中該字上部常省寫作“亠”(51•5)。敦煌懸泉置出土Ⅱ90DXT0214①∶130木牘中,“鸞”字的“言”和“糹”被省略,而寫成“ ”。 因此,居延漢簡293•5中的“ ”應當是“嚵”的簡寫形式。

據《王子侯表》的記載,襄嚵侯國於武帝元鼎五年廢除。而簡293•5表明,襄嚵侯國廢除,改置為襄嚵縣,一直延續到平國時代。襄嚵縣應在元帝、成帝時期省廢,故不見載於《漢志》。

三、昌邑國鬱狼縣

簡501•1(區域性)

田卒昌邑國湖陵始昌裡士五李□年廿四 501•1

該簡外線照片見“歷史語言所藏漢代簡牘資料庫”,[domain]。對於該資料庫的使用,遊逸飛先生提供諸多幫助,在此僅致謝。

(47 / 81)
西漢侯國地理(出版書)

西漢侯國地理(出版書)

作者:馬孟龍
型別:鐵血小說
完結:
時間:2024-11-06 02:24

相關內容
大家正在讀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澤辭看書 | 
Copyright © 2009-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繁體中文)

聯絡客服:mail